有一种很文艺的花叫荼蘼,它在春末盛开,因而它的花语是“末路之美”。说它文艺,是因为它那半娇媚半忧伤的形象频繁出现在文艺作品中。《红楼梦》中有诗句“开到荼蘼花事了”,意味深长;原以为是曹老师所作,后来才知出自宋代王淇之手。
荼蘼很神秘,只闻其名,不见其形。不妨溯源,在诗词中寻觅她的芳踪。宋代之前,荼蘼备受冷落,名不见经传,唐诗中荼蘼仅出现一次。到宋代,荼蘼就成了“网红”,上至皇宫,下至寻常人家,必庭栽荼蘼。它不仅是时尚的审美花卉,而且成了文学载体。苏轼、黄庭坚、陆游等140多位诗人歌咏荼蘼,创作了460余首关于荼蘼的诗词(完全可出版一本高质量的《荼蘼诗词集》)。陆游、杨万里各写了数十首荼蘼诗,堪称“荼蘼诗痴”。
且看宋代文艺青年笔下的荼蘼。吴淑姬:“谢了荼蘼春事休”,任拙斋:“一年春事到荼蘼”,苏轼:“荼蘼不争春,寂寞开最晚”;陈造:“芍药酴醾陆续开”(荼蘼别称酴醾),“酴醾过后榴花末”。芍药谢,荼蘼开,榴花红,春已残;迟开的荼蘼是春天最后一抹诗意,它身上也就承载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春情绪。辛弃疾:“点火樱桃,照一架荼蘼如雪”;范成大:“酴醾如雪照黄昏”,“雪白荼蘼红宝相”;花开如雪,自然是白色。李清照咏白菊花的词中道:“微风起,清芬蕴藉,不减酴醾。”拿白菊相对比,可见花形并不纤小。苏轼:“野荼蘼发暗香来”,司马光:“春老酴醾香”,欧阳修:“更值牡丹开欲遍,酴醾压架清香散”;赵佶(宋徽宗):“满架酴醾旖旎香”;可知它清香幽雅。陆游:“已见酴醾压架开”,张先:“荼蘼架上月迟迟”,王十朋:“春山杜宇唤人归,归见酴醾满架垂”;攀爬上架,必是藤本。彼时,房前屋后,荼蘼架很常见。司马光家的荼蘼架倒了,他与童仆一起修葺,并写了一首闲适的诗《修酴醾架》:“贫家不办构坚木,缚竹立架擎酴醾……”
虬曲的荼蘼藤蔓攀架而上,枝梢茂密,茎叶葳蕤,翠绿的叶子覆盖了大半个庭院,浓荫蔽日,形成青翠帷幕。荼蘼架下,清幽和雅,可赏花纳凉,可闲情漫步,可读书作诗,可设宴张乐,可品茗畅谈,极尽风雅之事。苏轼、苏辙诗意地称荼蘼架为“荼蘼洞”。宋代虽为崇文之世,但文人的命运却不平顺。党派之争、学术之争、权相政治、文字狱等一系列因素使文人仕途充满变数。悠然自适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。清幽的荼蘼洞成了远离喧嚣的绝好场所。比如苏辙《荼蘼洞》一诗写的就是在荼蘼架下宴饮的雅趣:“猗猗翠蔓长,蔼蔼繁香足。绮席堕残英,芳樽渍余馥。”
宋之后,歌咏荼蘼的诗词虽少,但文脉犹在。比如元代钱霖:“门掩荼蘼院”,明代唐寅:“酒对荼蘼有近忧”,清代厉鹗:“梨花雪后酴醾雪”,直到鲁迅:“深院荼蘼已满枝”,等等。作为诗歌意象和艺术载体的“荼蘼”一直存在,但作为观赏植物的荼蘼何时从寻常人家庭院消失的呢?不得而知。
清初陈淏子所著园艺学古籍《花镜》载:荼蘼花,又名佛见笑,蔓生多刺,绿叶青条,承之以架则繁。花有:大朵千瓣,色白而香,一颖著三叶如品字,及大放,则纯白。有蜜色者,不及黄蔷薇,枝梗多刺而香。春尽时开也。
查阅《中国植物志》、林学家陈嵘的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可知,荼蘼(白)的学名是重瓣空心泡,别名佛见笑;蔷薇科直立或攀缘灌木,茎上生刺,羽状复叶,小叶椭圆形,花重瓣,白色,芳香;生山林、草坡,花期5~6月;栽培供观赏。黄酴醾的学名是香水月季(而非悬钩子蔷薇),蔷薇科攀缘灌木,花单生,淡黄色,芳香,花期6~9月(《中国植物志》第37卷)。
至此,荼蘼的神秘面纱揭开。白荼蘼是重瓣空心泡,大朵千瓣,堆雪攒玉,冰肌玉骨,暗香浮动,此即主流审美的荼蘼。黄荼蘼是香水月季,据说还有粉红色的,皆不常见。
《曲洧旧闻》载:“范蜀公居许下,堂前有荼蘼架,高广可容数十客,每春花繁时,宴客其下。约曰:有飞花堕酒中者,饮之。语笑喧哗之际,微风过则举座无遗。时谓‘飞英会’。”暮春时,雅士们围坐在荼蘼架下,赏花,饮酒,清谈,赋诗。酒令也很风雅:飞花坠落在谁的酒杯里,谁就把杯中酒喝干。谈笑间,微风拂来,花瓣纷落如雪,一时飞花流觞,四座皆醉。“飞英会”的主角范镇、司马光等,庙堂之上,面对变法慷慨陈词;荼蘼架下,对花饮酒,清雅自在。
《红楼梦》里也有一朵荼蘼花,她就是麝月。群芳夜宴,行花名签酒令。麝月抽到的是荼蘼,判词是:开到荼蘼花事了。一语成谶,八十回之后,大观园里的女性花朵般凋谢,黛玉病死,晴雯屈死,袭人出嫁,姑娘们死的死,走的走,宝玉身边只剩下麝月。她就像那晚开的荼蘼,目送繁花落尽;当她独自开放时,宝玉却出家了。
从文学中走出的荼蘼,多愁善感。其实在西安的后花园秦岭南坡就生长着荼蘼。每当春暖,山坡上的荼蘼睁开睡眼,抽枝吐叶,伸腰,攀缘,叶茂枝繁;直到春暮,她才迟迟开出白色繁花,馥郁芬芳,皑皑如雪。花儿内心会寂寞忧伤吗?
〖特别声明〗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做权威认证,如若验证其真实性,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。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、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#tom.com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